作者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RSS
Email Alert
    期刊信息

月刊,1974年创刊
主管机关: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主办单位: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
     究所
主  任:王新频
主  编:胡如进
副  主  编:王新频,张 迪
编辑出版:《水泥》编辑部
地  址:北京朝阳区管庄
编辑部电话:(010)65767042
           51164621
广告部电话:(010)65765526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朝工商广登字
        20170026号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国内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  购 处: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2-325
刊  号:ISSN 1002-9877
     CN 11-1899/TQ

2025年 0卷 05期
刊出日期:2025-05-10

试验研究
生产技术
生产设备
收尘环保
智能控制
协同处置
技改交流
当月整期下载
标准介绍
双碳专题
水泥基材料
职称评审必备要件
混凝土应用
 
       当月整期下载
0 2025第5期整版电子书
2025 Vol. 0 (05): 0- [摘要] ( 8 ) HTML (1 KB)  下载 PDF (60335 KB)  ( 0 )
       试验研究
1 地热井固井用高导热水泥浆研究
杨淯琨, 李 明, 张 弛, 翟显治
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很大的开采前景,提升地热井固井水泥石的导热系数可以提高地热资源开采效率。现有地热井高导热水泥浆面临导热系数偏低,浆体配伍性差等难点。通过开展高导热填料的优选和复配、高导热水泥浆与固井外加剂之间的配伍性研究,以及外加剂对水泥浆导热系数和应用性能的影响研究,通过添加鳞片石墨和铁矿粉及其他外加剂制备了一种应用性能良好,导热系数高于1.80 W/(m·K),适合地热井固井需求的水泥浆体系;高导热填料由于自身的电子传热或声子传热能力较好,在达到一定添加量后通过紧密堆积和导热路径两种机制达到提升油井水泥的导热能力的效果。
2025 Vol. 0 (05): 1- [摘要] ( 9 ) HTML (1 KB)  下载 PDF (2035 KB)  ( 0 )
       收尘环保
5 水泥SCR脱硝静态混合器的数值仿真分析及优化布置
任 轩, 白文文, 曹 宁, 邓 伟, 任慧敏
结合组分运输模型和离散相模型对某水泥SCR脱硝项目中的静态混合器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了静态混合器的布置方式与结构对反应器首层催化剂入口氨浓度分布及系统运行阻力的影响,并对该厂现有静态混合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结果表明:数值计算可有效指导SCR脱硝系统的工艺设计,经过改进静态混合器结构与布置形式,反应器催化剂入口速度及氨氮混合均匀,反应器首层催化剂入口截面氨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降低到了8.73%,保证了反应器的脱硝效率,降低了氨水耗量及氨逃逸,同时系统运行阻力降低,达到了稳定高效,节能降耗的目的
2025 Vol. 0 (05): 5- [摘要] ( 5 ) HTML (1 KB)  下载 PDF (3054 KB)  ( 0 )
       协同处置
8 危废在我公司的处置实践
屈文凯, 王玉涛, 琚瑞喜
危废在我公司处置过程中遇到生料质量波动、热值波动、回转窑系统CO波动,影响回转窑工况等问题,经过不断经验摸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最终在不影响熟料产、质量,少影响回转窑工况的情况下,实现了危废连续稳定处置。
2025 Vol. 0 (05): 8- [摘要] ( 4 ) HTML (1 KB)  下载 PDF (2310 KB)  ( 0 )
       双碳专题
12 碳酸盐矿物分解耦合二氧化碳原位干重整研究综述
刘正刚, 卢 锐, 路 芳, 李婉君, 汪 澜
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碳酸盐矿物分解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CO2)排放,应用干重整技术,即通过CO2与甲烷(CH4)反应,可制成合成气。反应机理研究及小型装置试验已证实了耦合干重整技术的可行性,未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具有减碳、增效的多重效果。
2025 Vol. 0 (05): 12- [摘要] ( 7 ) HTML (1 KB)  下载 PDF (6750 KB)  ( 0 )
       协同处置
16 水泥生产绿色低碳技术性减排路径研究
王记涛, 邹 昕, 刘起霞
水泥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其中熟料煅烧工序的碳酸盐分解排放占比约60%,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占35%和粉磨等工序外购电力间接排放占比5%,在现有生产工艺下呈现出固有的高碳排放属性。本文介绍了我国水泥生产和碳排放现状,结合水泥生产工艺流程和碳排放来源分析,提出了水泥生产碳减排技术路径。
2025 Vol. 0 (05): 16- [摘要] ( 7 ) HTML (1 KB)  下载 PDF (1671 KB)  ( 0 )
       生产技术
19 水泥厂配套建设的骨料生产线提产降耗的改造实践
张 旭
本文主要介绍了水泥厂配套建设的石灰石骨料和机制砂生产线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实现了台时产量由800 t/h提高至1 600 t/h,骨料成品中20~40 mm骨料占比由32%提高至45%。机制砂生产线台时产量由90 t/h提高至180 t/h。实现了产量的大幅度提升,有效满足了市场的需求,骨料和机制砂的生产电耗分别由2.06 kWh/t、7.71 kWh/t降低到了1.74 kWh/t、3.55 kWh/t。
2025 Vol. 0 (05): 19- [摘要] ( 5 ) HTML (1 KB)  下载 PDF (3339 KB)  ( 0 )
24 岩相分析在熟料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邓 磊, 蔡 攀, 罗玉敏, 谭承林
采用岩相分析对熟料质量进行优于物化性能的质量控制,可实现生料均匀性判断、鉴定生料中的结晶硅是否超标、判断煅烧火焰的长短以及衡量熟料硫碱比是否平衡等应用。
2025 Vol. 0 (05): 24- [摘要] ( 4 ) HTML (1 KB)  下载 PDF (2995 KB)  ( 0 )
27 硅藻土废渣替代部分砂岩配料生产熟料的实践
吴鹤鹤, 苏清峰, 马来运, 李 婵, 白建敏
水泥行业是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是水泥企业持续改进的方向。我公司利用硅藻土废渣替代部分砂岩配料,在熟料生产过程中能够提高生料磨机台时产量,降低生料电耗,并起到工业废渣资源综合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
2025 Vol. 0 (05): 27- [摘要] ( 5 ) HTML (1 KB)  下载 PDF (1416 KB)  ( 0 )
29 制备生料兼生产脱硫石粉的辊压机终粉磨系统 Hot!
文有强
通过山西某水泥厂生料中卸烘干磨系统的技改,形成了可同时制备生料和生产干/湿法脱硫所需石粉的辊压机终粉磨系统。既满足了本厂水泥生产需要,又可为周边电厂提供脱硫原料产品,经济效益可观。本文介绍具体改造方案和措施,对技改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
2025 Vol. 0 (05): 29- [摘要] ( 8 ) HTML (1 KB)  下载 PDF (1497 KB)  ( 0 )
32 提高C1旋风筒分离效率对烧成系统的影响 Hot!
李 亮, 钟永超, 李帅波, 匡祉桦
C1旋风筒的分离效率直接影响预热器出口飞灰量,提高C1旋风筒分离效率可减少飞灰对提高熟料产量和降低热耗的限制。旋风筒的设计结构参数及烧成系统工况条件对旋风筒分离效率存在较大影响,本文在对C1旋风筒分离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以两条生产线C1旋风筒改造实践为例,分析不同的改造内容对C1旋风筒分离效率和熟料烧成热耗的影响,为C1旋风筒的改造提供参考。
2025 Vol. 0 (05): 32- [摘要] ( 7 ) HTML (1 KB)  下载 PDF (4012 KB)  ( 0 )
35 燃料分级燃烧中分解炉锥部分煤量的确定 Hot!
唐新宇, 赵志国, 程兆环, 王永刚
通过燃烧学理论和对燃料分级燃烧技术的理解,推导出燃料分级燃烧过程中如何确定分解炉锥部的煤量和占分解炉煤量的比例,并结合经验和相关文献给出计算过程,以供燃料分级燃烧的设计、调试过程中参考。
2025 Vol. 0 (05): 35- [摘要] ( 7 ) HTML (1 KB)  下载 PDF (1552 KB)  ( 0 )
       生产设备
38 四代篦冷机改造及效果分 Hot!
陈 铖
某水泥厂SCH314R第四代摆扫式S型篦冷机存在故障率高、热回收效率低、设备维护量大等问题。将该篦冷机进行整体改造,更换为第四代WHEC型步进式篦冷机,配套全新的液压传动系统和智能润滑系统,并对冷却风机同步进行优化改造,达到了节能减排、降低设备故障率及维护成本、改善熟料质量的效果。
2025 Vol. 0 (05): 38- [摘要] ( 7 ) HTML (1 KB)  下载 PDF (1651 KB)  ( 0 )
41 水泥输送及包装系统优化改造
李 强, 郭怀民, 张新峰, 李朝琴, 赵文博
对水泥输送扬尘进行持续综合治理,同时对包装机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改造,自动装车系统也平稳投入运行,大幅提升了装车速度,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同时环保治理、自动化和智能化也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
2025 Vol. 0 (05): 41- [摘要] ( 6 ) HTML (1 KB)  下载 PDF (1334 KB)  ( 0 )
43 冬季煤磨系统袋除尘器的维护与运行
吴四海, 韩小龙
煤磨高浓度气箱脉冲除尘器冬季频繁发生严重糊袋、电磁阀跳停、脉冲阀不工作的现象,导致煤磨饱磨、振动、压差异常,进而影响煤粉产量和质量,通过除尘器外箱体及管道伴热保温等措施进行技改,使煤磨系统工况趋于正常,煤粉产量和质量稳定提高。本文介绍了技改措施,并进行了效果对比,可为严寒地区的袋除尘器维护运行提供参考。
2025 Vol. 0 (05): 43- [摘要] ( 8 ) HTML (1 KB)  下载 PDF (3544 KB)  ( 0 )
       智能控制
46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注意力机制的游离氧化钙监测模型
沈 彤, 王文财, 杨旭年, 郝晓辰
本研究针对烧成过程中多尺度不平衡数据的特性,通过滑动窗口对齐不同采样频率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时间卷积网络(TCN)初步提取时间序列特征和多变量空间耦合特征,形成特征张量。然后,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进一步提取特征张量中的时间序列长距离依赖特征,增强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最后,考虑到随机混合取样对化验结果的影响,引入注意力机制方法来提取采样时刻的关键特征,从而提升模型的监测能力。整体而言,本研究在考虑生产过程数据中的时空耦合关系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实际生产中游离氧化钙含量的随机取样化验方式,有效提升了游离氧化钙的监测精度。
2025 Vol. 0 (05): 46- [摘要] ( 7 ) HTML (1 KB)  下载 PDF (2309 KB)  ( 0 )
       标准介绍
51 GB/T 750—2024《水泥压蒸安定性试验方法》标准修订介绍
曾 正, 刘 晨, 郑 旭, 肖忠明, 王 昕, 潘美晨, 温培艳
本文对GB/T 750—2024《水泥压蒸安定性试验方法》标准修订进行了解读,简述了标准的适用范围、方法原理、仪器设备、试验步骤及结果计算评定等主要修订内容,旨在帮助标准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该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2025 Vol. 0 (05): 51- [摘要] ( 5 ) HTML (1 KB)  下载 PDF (1520 KB)  ( 0 )
       技改交流
54 防止循环风机积料的措施#br#
金光辉, 王 良, 岳 彬, 田洪明, 陈 猛
我公司Ф4.0 m×13 m水泥磨原设计磨前循环风机布置在选粉机平台下部,循环风机出口进入动态选粉机存在11 m落差,运行时选粉机回稳流仓物料顺着选粉机入口风管滑落到循环风机内部,风机积料较多,造成风机负荷过大,甚至跳停故障。通过安装集灰斗、在选粉机内部安装挡料板、完善工艺操作联锁,彻底解决了循环风机运行时的积料隐患,保障了系统稳定运行。
2025 Vol. 0 (05): 54- [摘要] ( 7 ) HTML (1 KB)  下载 PDF (2004 KB)  ( 1 )
55 窑头收尘器链式输送机头轮和链条异常磨损的分析与改进
张全雷, 高 廷, 万 晴, 韩文贤, 孟 路
我公司下属某企业4 600 t/d熟料生产线窑头收尘器链式输送机头轮和链条长期存在使用周期短、损耗快的异常磨损问题。经过分析研究,通过采取改进设备结构布局、调整运行控制等措施将问题彻底解决。
2025 Vol. 0 (05): 55- [摘要] ( 6 ) HTML (1 KB)  下载 PDF (1503 KB)  ( 0 )
57 石灰石堆取料机综合升级改造实践
吕成翠
针对石灰石堆取料机设备故障率高、堆料机达不到设计能力以及设备智能化发展趋势,对石灰石堆取料机进行料耙“瘦身”、堆料提速、智能无人值守等综合升级改造,提高了设备可靠性,满足长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
2025 Vol. 0 (05): 57- [摘要] ( 7 ) HTML (1 KB)  下载 PDF (1479 KB)  ( 0 )
58 生料立磨机架地脚螺栓断裂分析和处理
罗宾文, 何永卿, 吴来新, 曹兴满, 李 庆
HRM3400生料立磨由于长期振动的影响,出现机架地脚螺栓频繁断裂现象。分析振动原因,主要是磨盘挡料圈多次补焊后水平度误差大,导致磨盘料层厚度不均匀,磨辊出现跳动,振动增大。通过采取调整磨盘挡料圈高度及水平度,调整磨盘与磨辊间隙,优化机械限位等措施,彻底解决了磨机地脚螺栓断裂问题。
2025 Vol. 0 (05): 58- [摘要] ( 7 ) HTML (1 KB)  下载 PDF (1688 KB)  ( 0 )
60 一种侧向给料的三通阀改进装置
王夫华, 曹 威, 邓修宏
皮带机输送砂石骨料混合料至多个振动筛时,由于受场地和工艺条件限制,皮带机输送方向布置为与振动筛排列轴线平行,即从一侧给料进入振动筛稳流仓,料堆积一定高度后沿堆积角自然滑落到不同的筛中,使用中分料不能满足要求。在皮带机下料处增设分料板来调节分料,效果较好。
2025 Vol. 0 (05): 60- [摘要] ( 5 ) HTML (1 KB)  下载 PDF (1545 KB)  ( 0 )
       水泥基材料
62 粉煤灰-矿渣基地质聚合物的高温抗冲击性能研究
常智杨, 杜庆洋, 徐会君, 秦 辉, 周 雪, 乐红志, 刘东明, 张书豪
本文采用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研究了粉煤灰-矿渣基地质聚合物的配合比、温度以及应变率对地质聚合物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粉煤灰与矿渣质量比的增加,地质聚合物的峰值应力降低而峰值应变增大;当粉煤灰与矿渣的质量比一定时,地质聚合物的峰值应力随碱激发剂掺量以及水玻璃模数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地质聚合物的破坏程度加剧,其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逐渐降低。当应变率增加时,地质聚合物的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随之增加,应力-应变曲线呈现显著的延性破坏特征。
2025 Vol. 0 (05): 62- [摘要] ( 6 ) HTML (1 KB)  下载 PDF (2462 KB)  ( 0 )
66 砂率对新浇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 琳, 程经济
水利工程输水渠道在多重复杂且客观的影响因素之下,其表面不可避免地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磨损与损坏。为确保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持续稳定,本文通过设计不同砂率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并借助流动性、抗分散性及单轴抗压强度等试验方案,确定出最优的配比方案,确保所实施的修复工程能够满足实际要求。
2025 Vol. 0 (05): 66- [摘要] ( 5 ) HTML (1 KB)  下载 PDF (1530 KB)  ( 0 )
69 正交试验协同BP神经网络充填材料配比及强度预测研究
王海波, 虞晓婧, 崔 宁, 李昱秀, 张艳佳
为了制备满足一般矿山要求的固废充填胶凝材料,准确预测充填体强度,本文以矿渣、钢渣、脱硫石膏等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充填胶凝材料配比,以正交试验结果为基础建立了BP神经网络强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当胶凝材料配比为矿粉61%、钢渣15%、脱硫石膏20%、熟料2%和AA料2%时,对应充填体具有最优强度,3 d、7 d和28 d抗压强度分别为1.01 MPa、2.42 MPa和3.85 MPa;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3 d、7 d抗压强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石膏掺量,对28 d抗压强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熟料掺量。微观分析表明,胶凝材料水化产物主要为AFt和C-(A)-S-H凝胶,两者相互交织、穿插在一起,为硬化浆体提供强度。BP神经网络模型对正交试验最优配比28 d强度的预测结果为3.68 MPa,与实测结果相对误差4.4%,该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固废充填体的抗压强度,为固废充填胶凝材料制备充填体的强度预测提供了新方法。
2025 Vol. 0 (05): 69- [摘要] ( 5 ) HTML (1 KB)  下载 PDF (3568 KB)  ( 0 )
75 保坍降黏型聚羧酸减水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孙 贺, 朱培丰, 钱金锐, 陈 闯, 王万金, 杨国武, 孙 亮
本文以HPEG 2400、TPEG 3000为聚醚大单体,AMPS、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为功能单体,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保坍降黏型聚羧酸减水剂B-PCE。混凝土测试结果表明:B-PCE在混凝土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降黏效果,且抗压强度有所提高。AMPS随着摩尔比的增加,可以有效提升减水剂的分散性,并能降低浆体黏度。GPC测试结果表明:加入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后B-PCE的分子质量分布宽度较宽(PDI=4.18),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在PCE分子中产生了支化交联作用,形成了立体构象,是聚羧酸减水剂吸附锚固力更强,减水率、保坍性能改善的主要原因。
2025 Vol. 0 (05): 75- [摘要] ( 4 ) HTML (1 KB)  下载 PDF (1668 KB)  ( 0 )
79 SNF-C萘系高效减水剂对水泥固化放射性苯乙烯型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性能的影响研究
杨 康, 王少锋, 魏 丹, 苟 俊
苯乙烯型放射性废树脂作为核设施主要废物之一,对其进行水泥固化处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SNF-C萘系减水剂作为一种新型的水泥固化添加剂,具有提高水泥浆料流动性、减少用水量、提高固化体强度等优点。本文旨在探讨SNF-C萘系减水剂在放射性废树脂水泥固化过程中的作用,深入分析其对放射性废树脂固化的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了不同减水剂掺量时固化体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结构特性以及放射性核素的固化效果,揭示了减水剂在固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掺量为0.2%的SNF-C萘系减水剂可以显著改善放射性废树脂水泥浆的物理性能,进而提高固化效果,有效固结放射性核素,为放射性废树脂的安全处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5 Vol. 0 (05): 79- [摘要] ( 4 ) HTML (1 KB)  下载 PDF (1865 KB)  ( 0 )
       混凝土应用
83 绿色混凝土在市政管道施工中的应用
周中华
为解决传统市政管道混凝土材料存在的碳排放强度高、固废资源利用率不足及耐久性能衰退等关键问题,本文系统构建了基于工业固废协同利用的绿色混凝土全流程技术体系。研究聚焦材料性能优化机制与施工工艺协同控制,通过引入响应面法建立水胶比、再生骨料掺量及功能外加剂的三变量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抗渗性能、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针对再生骨料界面过渡区薄弱缺陷,开发梯度级配改性工艺,采用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与粒径双峰分布设计,使改性骨料压碎指标降低至12%以下,界面黏结强度提升26%。施工阶段创新应用智能温湿度耦合养护系统,集成分布式光纤测温与相变储能覆膜技术,实现养护环境相对湿度≥95%、温度梯度≤20 ℃的动态调控。表明:优化后的绿色混凝土56 d电通量从传统混凝土的1 800 C显著降至950~1 200 C区间,氯离子扩散系数稳定在1.8×10-12 m2/s以下,抗渗等级突破P10标准。研究成果为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提供了材料-工艺-监测一体化的技术路径,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价值与行业推广潜力。
2025 Vol. 0 (05): 83- [摘要] ( 5 ) HTML (1 KB)  下载 PDF (1533 KB)  ( 0 )
86 基于复杂地质条件的地下综合管廊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孙 兵
为了提升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质量与防水性能,本文以柳州市江湾大道6 575 m双舱管廊工程为例,通过介绍其淤泥-红黏土-白云岩复合地层特征、7度抗震与P8抗渗设计标准,提出基于分层跳仓浇注的混凝土施工优化方案与多层级防水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舱断面分段浇注+高强塑料模板”工艺,结合三维激光扫描定位与盘扣式支架系统,实现结构28 d强度达标率98.5%;创新性构建“改性水泥基灰浆+热塑性聚烯烃(TPO)卷材+挤塑板”防水体系,通过2.0 mm聚合物灰浆基层、80 mm搭接自黏卷材及50 mm挤塑板精准拼缝,使渗漏点较传统工艺下降82%;针对坝头河水系段采用倒虹设计与桩板式挡墙支护,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动态模拟优化施工时序,关键节点工期缩短15%。该工程将为复杂地层地下管廊建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2025 Vol. 0 (05): 86- [摘要] ( 7 ) HTML (1 KB)  下载 PDF (1663 KB)  ( 0 )
89 隧道湿喷混凝土回弹率控制的关键技术
于宏放
为了解决剑榕高速榕江段TJ-09合同段隧道湿喷混凝土施工中回弹率过高的问题,本文以宰帮隧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湿喷混凝土回弹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优化混凝土配比、改进施工工艺和加强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案。研究通过调整水胶比、选用适当的外加剂、改进喷射施工工艺等手段,成功控制了湿喷混凝土的回弹率。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措施实施后,宰帮隧道湿喷混凝土回弹率由18%降低至6%,且左线和右线不同围岩段的回弹率均稳定控制在6%~8%之间,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同时确保了隧道衬砌的强度与抗渗性。该研究验证了湿喷混凝土回弹率控制技术在长隧道施工中的有效性,为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研究表明,湿喷混凝土回弹率的优化控制对于提高隧道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安全,提升项目整体的施工效益和工程质量。
2025 Vol. 0 (05): 89- [摘要] ( 5 ) HTML (1 KB)  下载 PDF (1626 KB)  ( 0 )
92 水泥稳定基层对公路路基承载力的影响与优化
王建彪
为了提升高速公路路基在复杂气候与高车流量下的承载力与耐久性,本文以G60沪昆高速公路Z段40 km改扩建工程为例,通过分析水泥稳定基层的配比优化、施工工艺创新及其对砂土/黏土地基的适应性,提出“差异化水泥-矿粉配比+分层压实温控”的协同施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水泥掺量与矿粉辅助掺和使路基承载力提升30%~40%,砂土路段Z段1、Z段3分别达4.8 MPa、4.9 MPa,黏土路段Z段2提升至4.5 MPa(承载力增幅达40.6%);针对土质差异,砂土适配高矿粉掺量,黏土则通过工艺优化(自动化拌和+温控固化)弥补反应滞后性;施工技术创新使工期缩短8%~12%,压实度超98%,验证了配比动态调整与分层压实工艺的工程适用性。该成果为复杂土质高速公路的承载力提升提供了“材料-工艺-监测”一体化技术路径。
2025 Vol. 0 (05): 92- [摘要] ( 6 ) HTML (1 KB)  下载 PDF (1538 KB)  ( 0 )
95 高速公路桥梁桥面浇注式混凝土施工技术
郑成刚, 王全军
为了解决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桥面浇注式混凝土施工中温差裂缝风险高、平整度控制困难及泵送离析等技术难题,通过材料优化、工艺创新与智能监测技术集成,提出精细化施工控制体系。研究采用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提高抗裂性,结合分布式光纤测温与双层冷却水管调控温度,使用激光整平系统与防风屏障协同控制平整度。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混凝土28 d抗折强度达6.7 MPa,平整度合格率98.3%,裂缝发生率降低75%;通过泵送工艺改进,材料损耗率降低至1.2%,综合成本节约320万元,为6.8%。在桥面运营期12个月后,最大沉降量为2.1 mm,车辙深度不超过1.5 mm,验证了该技术体系在复杂环境下的有效性,并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34%。
2025 Vol. 0 (05): 95- [摘要] ( 6 ) HTML (1 KB)  下载 PDF (1636 KB)  ( 0 )
98 市政路桥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李泽星
为了解决市政路桥工程中普通混凝土在耐久性、承载能力和施工效率方面的不足,以及在复杂环境条件下使用寿命短、维护成本高的问题,本文以某市跨海大桥项目为例,系统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在市政路桥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主体结构建造、斜拉桥拉索锚固、桥面铺装材料以及旧桥加固改造中的技术优势和实际应用效果,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配合比设计优化方法,包括原材料选择、水胶比控制、矿物掺合料与外加剂的合理应用等。研究结果表明,高性能混凝土凭借其高强度、高耐久性和高工作性,在提高桥梁承载能力、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以及适应恶劣环境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特别是在桥梁主体结构施工中,其优异的抗裂性和耐久性可有效减少裂缝和腐蚀问题;在斜拉桥拉索锚固中,其高密实度和均匀性显著提升了锚固区的稳定性;在桥面铺装中,其耐磨性和抗渗透性大幅延长了桥面使用寿命;在旧桥加固改造中,其高强度和优良耐久性显著提升了旧桥的承载能力。
2025 Vol. 0 (05): 98- [摘要] ( 5 ) HTML (1 KB)  下载 PDF (1531 KB)  ( 0 )
101 重型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徐丰年
为了解决某项目核心区域防辐射混凝土墙浇注困难问题,本文以某子项核心区域项目为例,介绍了防辐射混凝土材料性能、浇注工况、浇注质量要求、试验方法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内容,分析了防辐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分层及混凝土下料方式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通过防辐射混凝土性能研究、配合比设计试验及现场浇注模拟试验等观点,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防辐射混凝土搅拌时间试验、坍落度试验、振捣试验等一系列性能试验研究,确定了重型防辐射混凝土成分控制要求、运送方式、施工分层、振捣时间、振捣间距、坍落度损失率等施工技术参数,并对重型防辐射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成果经过施工检验,完全可满足防辐射混凝土浇注成型质量要求。
2025 Vol. 0 (05): 101- [摘要] ( 4 ) HTML (1 KB)  下载 PDF (1774 KB)  ( 0 )
104 城市道路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杨欣欣, 李智耕
为了提升城市道路混凝土路面的服役性能与维护决策科学性,本文以某服役15年、全长12.5 km的城市主干道A线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为例,通过系统分析非破损检测技术在复杂工况下的适用性,提出基于多方法协同的检测优化方案。该工程面临15%面积病害率、表面强度最低25 MPa及抗冻性不足等技术挑战,研究采用回弹法与钻芯法联合强度检测技术,结合抗冻循环、氯离子电导率及水压渗透试验等耐久性评估体系,构建了分区域的夜间快速检测技术路线。研究结果表明:回弹法检测效率达500 m/夜段,但其强度估算偏差率最高达15%(A区1.3比值),需结合钻芯法修正;重点病害区域抗冻性强度损失达20%,氯离子渗透性超标66%(2.5×10-3 S/m),抗渗深度超限75%(35 cm);C区低交通量路段耐久性指标最优,冻融强度损失仅6%。
2025 Vol. 0 (05): 104- [摘要] ( 6 ) HTML (1 KB)  下载 PDF (1851 KB)  ( 0 )
       职称评审必备要件
999 2025年5期职称评审要件
2025 Vol. 0 (05): 999- [摘要] ( 4 ) HTML (1 KB)  下载 PDF (12013 KB)  ( 1 )
合作企业
版权所有 © 2015 《水泥》杂志社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7690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6011385号-53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